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潮河边人博客

http://jsl641124.blog.163.com/

 
 
 

日志

 
 
关于我

出生于黄海之滨潮河岸边响水县。历任县支行记账员、主任、科长,市分行个金、会计、管理信息处长和省寿险公司经理、总经理、省分行《内部决策参考》特邀撰稿人等职。喜好文字数字,曾多次参与省分行重点课题研究,重大项目推广和重要会议文件起草工作,发表学术文章四十余篇,省级以上获奖课题及项目十余个。

清 王翬作品集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2015-07-05 12:06:21|  分类: 清代绘画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秋树昏鸦图》轴,清,王翬绘,纸本,设色,纵118cm,横74cm。
  本幅自题七言诗一首并款署:“小阁临溪晚更嘉,绕檐秋树集昏鸦。何时再借西窗榻,相对寒灯细品茶。补唐解元诗。壬辰正月望前二日,耕烟学人王翬。”钤“王翬之印”、“澄怀”、“不二法”、“来青阁”朱文印,“清晖老人时年八十有一” 白文印。
  “壬辰”是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作者时年81岁。
  此图曾被清末孙毓汶、庞莱臣收藏,鉴藏印有:“莱山真赏”、“虚斋鉴定”等共8方。
  此图系根据明代唐寅诗意绘制的秋林小景。构图虚实互映,扩展了画面的空间层次,得平稳淡远之势。笔法娴熟劲健,画风清丽典雅,深得江南山水浑润沉郁之趣。画中振翅盘飞的寒鸦,表现了群鸦归巢时的喧闹景象,成为秋林万籁归于沉寂的前奏,具有“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此图作为王翬晚年的代表作,不仅显示了画家深厚的笔墨功底,还展现出其深厚的文化素养和清淡质朴的文人画风。


  《虞山枫林图》轴,清,王翬作,纸本,设色,纵146.4cm ,横61.7cm。
  虞山在王翬的家乡,他朝夕于斯,探奇领幽,得其胜趣,虞山的各处美景便成了他画作中的重要题材。在这幅为友人绘制的《虞山枫林图》中,王翬以高远法构图,秀峰叠现,碧树层出,苍翠凌天,烟岚弥漫,曲径依山势蜿蜒而下,小桥斜衔溪水两岸,村居散落水畔林内,火红的枫叶隐现于青松碧柏之间,正是一派虞山初冬的醉人佳景。整幅图画雄美中见雅致,严谨而又不失生动,群山多用披麻皴,行笔秀润,设色明丽,堪为佳构。
  清初“四王”虽均以仿古著称,但其中又有分别。王时敏、王鉴、王原祁是宗法黄公望为主,兼及旁人,王翬则有所不同。学画之初,他也对黄公望用功最勤,自从拜王鉴、王时敏为师后,他广览古画佳品,锐意临仿,“凡唐宋元明诸家无不摹仿逼古”,“笔墨神韵一一独真”,终集众家之大成,融汇贯通,风貌自成。王翬早期(40岁以前)的创作并非一味沉浸于模仿前人的图画,他对实景的写生是比较注重的。他曾遍游大江南北,徜徉在名山大川之中,包揽秀丽山色,有诸多写生之作。《虞山枫林图》是王翬早期以临仿为主时的代表作,也是他描绘家乡美景的写生精品,山水法取黄公望笔意,略作变化,有平淡天真之趣。以古人笔法,写眼前胜景,格调明快生动,形神必备,独具自然天趣,正是王翬迥于其他“三王”之处。
  本幅上有小楷自题:“戊申小春既望,伊人道長見過虞山看楓葉,枉駕荒齋,述勝遊之樂,臨行並囑余圖其景,因成此幅奉寄,時長至後三日也。虞山弟王翬。”下钤“王翬之印”。其右为吴伟业行书题七绝一首:“初冬景物未蕭條,紅葉青山色尚嬌。一幅天然圖畫裏,維摩僧寺破山樵。戊申嘉平爲伊人社長題畫。吳偉業。”下钤“吳偉業”印一及引首印“梅花庵”。另有鉴赏印三方:“致遠堂珍賞”、“鶴舟所藏”、“紫雪山房鑒藏書畫印”。
  戊申为康熙七年(1668年),王翬时年37岁。


王翚画选 原图分享 http://yunpan.cn/cQiiL7kUgqx2G 访问密码 5c39

  《秋山万重图》轴,清,王翬绘,绢本,设色,纵117.5cm,横53.3cm。
  本幅左上方画家自题七言绝句一首,款识:“仿黄子久秋山笔意,庚辰八月,海虞王翬。中秋日重加点染,寄赠帝锡道翁。翬又识。”钤“王翬之印”、“时年六十有九”、“畊烟外史”、“清晖老人”、“澂怀”印五方。此幅画作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是王翬仿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笔意描绘秋日山林的而创作的,时年王翬69岁。另从题款可知,此画在八月初成,又于中秋节重加补绘后赠与友人。鉴藏印有“虞山张青莲博士鉴藏”、“陈氏家藏”两方。
  画面描绘了常熟虞山一带的深秋景色,境界奇幽。画家自题的七言绝句“远近秋山千万重,醉来吾欲采芙蓉。峰头何处歌招隐,如此丹丘不易逢”使画面愈充满了诗情画意,美不胜收。王翬的绘画追随黄公望却不拘于一家一格,他的山水画功力深厚,仿古能达酷似,写生亦具新意,有“集大成”之誉。此幅画虽为应酬之作,却无草率习气,画法上略学黄公望的浅绛山水,笔墨纯熟细腻,画面古意盎然,又不失自家体貌。王翬是一位长寿而创作殊多的画家,其山水画有早、中、晚三期的变化:35岁以前为早期,主要临仿古画,笔墨尚不成熟;35岁到60岁为中期,博采南北诸家之长,面貌多样,笔墨精能,被誉为“海内第一”;60岁以后属晚期,技法更加纯熟,但下笔、构图往往形成一定格式,不及中期生动多姿。王翬曾说山水画要“以元人笔墨,运宋人邱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此幅正体现了他的这一作画观点。
  此画于1998年由北京大学张青莲教授转让,故宫博物院购藏。


  《仿黄公望山水图》轴,清,王翬绘,纸本,设色,纵227.3cm,横82.4cm。
  图绘群山巍峨、叠嶂攀升、峡谷溪涧曲转迂回之景,山腰处的古刹及林谷间隐现的屋舍均表明此山此景是士人希冀向往的隐居之所。全幅为高远式构图,重点描绘了中远之景。其景致充盈,繁而不乱,令人有望之所见、遐所不见之思。图中的物象被施以各种技法加以表现,山石以短线条皴擦,山脊以落茄点横向点染,苔草以焦墨擢点,醒目灵动。树叶以墨晕、双圈设色逸笔绘出。全图以青、绿、赭石兼墨色皴擦渲染,使山林呈现郁郁明净之气,既得黄公望画格的精髓,又有超逸之趣。
  本图是作者步入中年时仿黄公望浅绛山水笔意精心绘制之作,用以祝王时敏之子王揆50岁寿辰,并祝贺王揆之子王原祁29岁登进士第之禧。
  本幅款署:“岁己酉,芝翁先生春秋五十,翬寄迹金陵,阙跻堂称祝之礼。今年春,令嗣茂京先生南宫高捷,余方倦游归,闻报雀跃,亟图此幅为先生寿,并以致茂京得雋之贺云。庚戌闰月既望,虞山石谷子王翬。”钤“王翬之印”朱文印。“庚戌”即清康熙九年(1670年),作者时年39岁。
  鉴藏印有“金黼廷瘦仙氏收藏”、“固始张氏收藏金石文字”等诸方。


  《山窗读书图》轴,清,王翚绘,纸本,淡设色,纵160cm,横42cm。
  全图以高远法构图,白云、瀑布、楼阁穿插于重峦叠嶂的林木间,一派气象万千的苍郁景致。画幅的右下方绘有一人于山坞草堂内临窗读书,此景虽然在画幅中所占比例极小,却点明了“山窗读书”的主题,为山林景色增添了书卷气息。从落款可知此图系为恭祝友人王掞(字藻儒)寒窗苦读、秋试中举而作,带有浓郁的情感色彩。全图以元人王蒙细密繁复的笔法刻画,线条活而不乱,理在其中,浓、淡墨色于交叠皴擦中层次井然。此幅不失为王翚早年学仿王蒙画风的精心之作。
  款署:“山窗读书图。奉贺藻儒先生秋荐之喜,时丙午九月九日,虞山王翚。”钤“王翚之印”朱白文印。
  “丙午”为康熙五年(1666年),王翚时年35岁。

  《仿巨然烟浮远岫图》轴,清,王翚绘,纸本,墨笔,纵187cm,横67.2cm。
  本幅自识:“烟浮远岫图。丁卯腊月八日仿巨然笔。海虞石谷子王翚。”
  下钤“王翚之印”白文印、“石谷”白文印。另收藏印三方:“王藻儒考藏图书”白文印、“愉庭吴云审定”白文印、“陆朴埜娱老”朱文印。裱边钤藏印四方:“阁鉴藏”朱文印、“夫容江馆”朱文印、“愉庭吴云审定”白文印、“白云私印”白文印。又裱下端有李瑞清书牍。
  “丁卯”为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王翚时年56岁。
  此幅以纵向构图取势,山头处作小块状的矾头,为雄伟的山峦增添了灵巧的韵动感。山谷间绘茂密的丛林,使苍茫的山峦增添了生命的气息。图中山石以大披麻皴皴擦,其明净淡雅的线条营造了画面云烟飘渺的意境。
此图是王翚晚年仿宋巨然《烟浮远岫图》的代表作之一。据王翚仿巨然的同名画扇(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款题而知,王翚首次见到巨然的《烟浮远岫图》是在“毗陵庄太史家”,当时他42岁(癸丑,1673年),款题:“巨然《烟浮远岫图》今在毗陵庄太史家,真海内第一墨宝。余尝借观,背临大概。寄呈闻川尊先生。”又题长句,落款“癸丑上巳日,石谷重识。”王翚自此不断地仿巨然《烟浮远岫图》,或自娱,或送友人留念。他送笪重光的仿品目前藏于美国普林斯敦大学美术馆。根据图上所钤“王藻儒考藏图书”印可知本幅是他送友人王藻儒之作。
  《王奉常书画题跋》、《吴越所见书画录》著录。

  《康熙南巡图》卷,清,王翬等作,绢本,设色,纵67.8cm,横1400至2600cm不等。
  康熙皇帝是清朝入关以后的第二代皇帝,在位期间,为了解民情,视察河防,尤其是为平息江南地区民众的反清情绪,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到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间,曾经有过6次南巡的盛举。每次南巡,皇帝一行从京师出发,时而车骑,时而舟船,一直抵达浙江的绍兴。出巡活动浩浩荡荡,兴师动众,地方官员迎来送往,花费惊人。《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当时任江宁织造,曾数次接驾。曹雪芹在小说中借凤姐之口说:“说起当年太祖皇帝仿舜巡的故事,比一部书还热闹……只预备接驾一次,把银子花的像淌海水似的!”可见其豪华排场。
  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第二次南巡结束后,根据皇帝的命令,由曹寅之弟曹筌任“《南巡图》监画”,征召画家开始绘制《康熙南巡图》。该图共十二巨卷,详细描绘了整个南巡过程。十二卷图现已不复完整,尚存九卷,第一、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卷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第二、第四卷现藏法国巴黎的吉美博物馆;第三、第七卷现藏美国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康熙南巡图》十二卷是由著名画家王翬领衔主绘的,参与绘制的画家还有冷枚、王云、杨晋等,全图历时六年方告完成。


  《九华秀色图》轴,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王翬绘,纸本,设色,纵133.5cm,横57.9cm。
  此图绘崇山峻岭,林木葱郁。从款题得知,画中山石的皴法和树木用笔系仿“元四家”之一王蒙(号黄鹤山樵)的遗韵,然笔法更加灵活多变,有自家的面貌。此图表现了作者晚年山水画的特色及其追求古意的笔墨情趣。
  本幅款署:“癸未长至后三日,仿黄鹤山樵笔,呈眉翁老父台先生清玩,海虞耕烟散人王翬。”次日又书一段,钤“海虞”朱文印、“沧江白发”白文印、“王翬之印” 白文印、“石谷子”朱文印、“石谷”白文印。“癸未”是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王翬时年72岁。


  《岩栖高士图》轴,清,王翬作,纸本,墨笔,纵122.7cm,横31.5cm。
  此图是王翬盛年山水画代表作。该图以高远式构图,画高岩幽壑,长松平湖,岩崖间古木盘虬,杂草丛生,山径盘陀,叠叠山泉涌出峡谷,流入湖中。峡谷间山馆水榭或半隐于崖畔,或横架于流泉之上。近岸平坡松荫下一人仰坐,似在欣赏幽雅的湖光山色。此画结构严谨,意境清幽。据记载明代唐寅曾有之,画家虽未言仿唐寅画法,然所画山石用元人干笔皴擦,参用宋人斧劈皴法,苍劲秀润,用墨干湿相济,变化多端,极富逸趣与韵味,似应是画家早期精研唐寅画法后的变化所得,体现了画家这一时期山水画的典型风貌。
  图中王翬自识虽未署年款,但笪重光题跋书于壬子年,即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王石谷时年41岁,此图应作于当时或稍前。本幅上方王翬自题七言诗:“高士岩棲趣自幽,白雲天半讀書樓。銀河落向千峰裹,長和松濤萬壑秋。”又笪重光、恽寿平题和。从三人题诗中得知,此图作于毗陵(今江苏武进)舟次,时三人聚会于此,研讨绘画达40余日,以诗书画互赠,被称为“艺林盛事”。此图乃王翬画赠笪氏之作。
  本幅另有鉴藏印七方:“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等。
  《石渠宝笈·初编》著录。


  《庐山白云图》卷,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王翬绘,纸本,淡设色,纵35cm,横323.5cm。
  卷末自识:“关仝庐山白云图为海内名迹,林壑位置迥出意匠之外。余二十年前偶于金陵友人斋中展阅数过,卷尾有董文敏题识,至今追忆恍在目前边。古香主人以藏纸属画,聊仿其意,万不及一,当不值方家一哂也。董跋并录于右。康熙丁丑暮春望后三日,虞山王翬。”钤“王翬印”、“石谷”印。引首章“上下千年 ”印。
  “丁丑”是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
  在自识之前,有作者所临董其昌的跋:“顷游庐山,自天池策杖大林寺至崖头,下视山腰,俱为云雾所断,四空濛濛作白豪光,身如在银海中,无复林麓村墟可得。以为画家未曾收此奇境,及披此图,宛然庐山所见也。独是日见庐山上方诸峰,亦缥缈灭没为飞烟断霭耳。丙申闰八月晦日舟次繁昌大江中书玄宰。”
  “丙申”是明万历二十六年(1596年)。
  卷首钤压角印“耕烟野老”。收藏印有“傲徕山房”、“仲麟鉴赏”等3方。尾纸有清姜宸英跋。
  此图绘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作者时年66岁,是其晚年诸多仿古作品中的代表性画作之一。据王翬自题,因30年前曾观北宋关仝《庐山白云图》,故今用其法绘制此图,以遵“古香主人”之嘱。王翬曾与其师王时敏遍游大江南北,尽得观摹收藏家之秘本,故其摹古功力极高。王时敏称赞他:“集古人之长,尽趋笔端,故能妙绝千古。前诸制作,固足乱真,此则更为脱化,每仿一家曲尽其致,而超逸之趣则又过之。”这幅作品恰恰印证了王时敏对王翬的评价。
  “古香主人”即爱新觉罗·岳乐,王翬为其创作极为精心。画面上峰峦起伏,云雾迷茫,其中间的瀑布、杂树、竹亭、山石以浓密的雨点皴出之,正是仿关仝一路北方山水画法。全图工整谨密,秀润苍浑,深得关仝“笔简景少,气壮意长”之旨。


  《夏五吟梅图》轴,清,王翬绘,纸本,设色,纵90.7cm,横60.1cm。
  此图画成时王翬已是83岁高龄,然而画面丝毫看不出有衰老的迹象,线条细若游丝,劲如屈铁,笔力老练纯熟,画风细润明快,融合了众家笔法之长。构图布景显示出画家胸有成竹,景物的配置自然写实,气度不凡。

  《李图南听松图像》卷,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禹之鼎、王翬合绘,纸本,设色,纵30.8cm,横133.3cm。
  本幅绘李图南肖像,卷首王翬隶书题:“听松图”。下钤“耕烟散人”印。款署:“广陵禹之鼎写照。”下钤“禹之鼎”、“慎斋”印2方。末款署:“岁次丁丑小春上浣为简庵先生布景。耕烟散人王翬。”下钤“石谷子”、“王翬之印”印2方。左下角钤禹之鼎“必逢佳士亦写真”印。前后隔水钤有“颐寿堂印”、“觯斋”、“范阳郭氏珍藏书画”等收藏印多方。
  图中人物出自禹之鼎手笔,山水补景为王翬所绘。山水清逸,玉树临风,湖山幽远,李图南坐于树下石上,神态安详宁静。据图上王翬题可知此图创作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画中人面相清俊,年纪尚轻。禹之鼎在创作此幅肖像画时年届50岁,正是其创作高峰期。此图主要以白描手法表现,只是在人物面部用极淡的色彩略加烘染,衣纹用笔流畅,较好地表现出丝织品的质感。王翬补绘山水笔墨松秀,揖让有度,既突出了山水清逸之景,又将人物寄情山水的文人特质怡如其分地表现出来。图中人物与王翬的水墨山水相配合,相得益彰,清逸之气溢于画卷。两位大师之笔融于一图,构成了一幅古代肖像画的艺术精品。


  《山川浑厚图》扇页,清,王翚绘,纸本,设色,纵17.5cm,横54cm。
  扇页有自题:“山川浑厚,草木华滋。乙亥六月写,呈诵翁老先生教正。海虞王翚。”钤“王翚”朱文印。“乙亥”是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王翚时年64岁。
  创作此图的康熙三十四年,王翚与其弟子杨晋尚在京师同宫中的众多画家协作,绘制反映康熙皇帝第二次到南方巡视的《南巡图》卷。此时的他离家已四年之久,对家乡的眷念与日俱增。从图中所绘“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江南风光、停泊靠岸的帆船、骑驴而归的行者、盘膝闲居的高士等,皆可见王翚溢于笔端的希冀离京返乡的心情。图中山石以牛毛皴兼解索皴细笔皴擦,其明净淡雅的线条表现出一种幽淡、清静的意趣。全图笔法苍润纯熟,同时又流露出一种文人书卷气,是作者成熟期的代表作。


百幅中国名画

王翬·虞山派· 清四王①
清六家·清名家·清画史·百家·故宫

王翬画选 康熙南巡 国朝第一卷 弗利尔藏画 故宫藏画
故宫藏画 临古山水卷 手卷图集 馆藏精品轴 立轴画
台北藏册 仿古山水册 大都会藏册 仿宋元缩本 小中见大册
  评论这张
 
阅读(5397)|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