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美术引领者
1932年,庞薰琹发起的中国艺术史上第一个现代艺术社团“决澜社”。他的艺术主张在《决澜社宣言》中更表白得十分明确:“我们厌恶一切旧的形式,旧的色彩,厌恶一切平凡的低级的技巧。我们要用新的技法来表现时代的精神。……野兽派的叫喊,立体派的变形, 达达派的猛烈,超现实主义的憧憬……二十世纪的(中国)艺坛,也应当出现一种新兴的气象了。”1932-1935年,“决澜社”先后办过四期画展,影响较大,加之在此前后发表过的作品,大致可将庞薰琹早期作品归纳为表现主义、立体主义和象征主义三种风格。
(一)表现主义风格作品
《籐椅上的人体》是庞薰琹最得意的一幅早期作品。虽然是一幅学习马蒂斯风格的习作,但其神韵不失大师风范、简炼到多一笔即为添足的线条、洒脱流畅;夸张的变形也是到了极致,头部的大小尽管和腿的比例失调,但是,再大一点或者再小一点,这幅画就没有美学价值;籐椅的黄色和人体的肉色非常接近,同样也是调色板上多一分别的颜色配比,就会失去这种和谐的对比。
(二)立体主义风格作品
1932年前后创作的《如此巴黎》、《人生的哑谜(如此上海)》,力图用激烈的绘画语言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绪。在《如此巴黎》这幅作品中,画家把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形象,用“蒙太奇”手法剪辑,以现代构成方法处理构图,将繁华而疯狂的夜巴黎浓缩在一个画面上。《人生的哑谜(如此上海)》采取了相同的手法,表现了类似的内容。两幅作品表现手法虽然未脱西方现代派绘画的影响,但在形象、色彩方面具有装饰性,显然较为接近东方人的审美情趣,错综复杂的组合却不失谐和自然,激烈变幻的表现却不失平衡合理。
(三)象征主义风格作品
这是庞薰琹有感于当年江南大旱,土地龟裂,民不聊生而花了几个月时间创作的一幅作品,也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曾被当局认为有“赤化宣传”嫌疑,并收到匿名恐吓信。据画家自述,他是用这对健美的青年夫妇来象征中国,而用将死未死的孩子隐喻当时的中国人民。 他采用简化和拉长了的形体描绘,大面积平涂,以平面、装饰的风格来表现朴实和力量,十分成功。这种风格不由使人联想到毕卡索蓝色时期的风格。可惜像《地之子》这样具有时代博大宏伟精神和深刻内涵、思想性和艺术性兼具的作品并不多见。
这幅作品左上角三个手指分别代表外国势力、国内腐败的黑暗势力和封建势力,三股势力通过压榨机压下来。下面画了一个机器人和一个农妇,机器人代表当时资本主义发达的工业国家,他们的工业的商品,都用运到我们中国来了。农妇代表中国,中国是一个很落后的农业国,愁眉苦脸。
这幅与《地之子》同一时期、同一风格的作品,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生活于苦难中而憧憬着美好未来的中国女性,同样是一重既压抑而又平静的人物感情。庞薰琹承认这段时期的作品蒙上了“一层薄薄的哀伤”。庞薰琹经常说他的作品是“文学的绘画”,许多深邃的含涵,不像德国表现主义绘画那样鲜明、强烈,而是需要花时间细细地去“读”和体会的。整个画面使用的绿色色调,即是画家用于暗示生命的活力,和那画面上三位清秀的女性形象所想表现的意念是一致的。
|
评论